從對蒙古包建筑的研究中提升出的知識和技術內容,我們發現有以下方面:
(1)遷徙與草場恢復。游牧民族的食品主要是肉食,如何能讓牛羊生長的草地及時得到恢復,牧民通過春夏秋冬不斷遷徙,使各處草場得到休養,下一年再繼續使用。游牧的生活方式是對大草原的選擇,也不是哪草場好就去哪,而是根據季節、氣候、草場、牲畜和人的情況,有規律的遷徙的生產、生活方式。
(2)關于蒙古包的穩定性的知識。人們逐漸認識這種菱形的結構卻比以往的正方形結構更為穩定,且可以伸縮。這種發現使建筑的動態性,即房屋的結構需要滿足可移動、輕便和便于拆卸的要求有了實現的可能。
(3)保證蒙古包的冬暖夏涼的知識。蒙古包搭建在向陽背坡處,以避風雪;夏季則搭建在視野開闊、涼爽通風處,以防暑熱。蒙古包外圍春冬用氈子,而夏秋就因地而異多用草覆蓋。
(4)材料有效利用的知識。不同地區的游牧民族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體現了地域性。這是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發生變化的認識的直接體現。由于各地的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,各地的自然植被不同,所以在哈那的用料方面也有不同。土默特地區哈納墻選用紅柳或者竹木,新疆及阿拉善哈納墻也多用紅柳,而黑龍江氈帳則用樺樹或柳,而外圍包裹物所用材料各地也不同,春冬用氈子,而夏秋就因地而異多用草覆蓋。新疆地區盛產岌岌草,黑龍江地區多用樺皮,呼倫貝爾等東部地區因盛產蘆葦,夏秋包蘆葦。所以芨芨草、樺皮和蘆葦等就成為這些不同地區夏季圍墻的材料。另一方面,搭建蒙古包材料,是把建造房屋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降到了*底點。修建是不用挖土夯地,拆卸時不會留下廢墟,當蒙古包從一個地方搬遷之后,過不久,那里又是綠草如茵,生態很快得到恢復。
(5)圓型對風的承受力和抵御能力要比其他任何形狀都優越;墻圍成圓形,包頂是半圓形。風雪來臨時,包頂不積雪,大雨沖刷包頂不存水。
(6)蒙古包結構的比例關系,哈那高度和椽子長度之比等于天窗直徑與椽子長度之比等于0.615;柱高與基底直徑比是0。6112;哈那斜高與椽子長度比是0。616。其比例非常接近黃金比例。這種認識的獲得是*為神奇。
(7)蒙古包還承載著游牧民族關于力學的知識。圖格吉扎布在研究中分析了蒙古包的扣碗形結構及其功能。他認為天窗形成蛋殼結構,相當于大梁,而它本身沒什么自重,所以雖然強度不大,卻可以穩固地支撐起蒙古包,而且,風無論從哪個方向來,都會在蒙古包上空形成一個低壓區,所以蒙古包的爐子特別好燒。由于天窗的作用,烏尼桿受的是順長軸的壓力,而不是剪力,所以蒙古包能承受較大的壓力。
(8)制氈技術和行業。蒙古包的產生、發展與其它技術如木工、制氈、制鐵,防漏防潮等技術是分不開的,但圍繞著蒙古包建筑派生出的技術和行業當屬制氈技術。由于該建筑的哈那外圍主要是毛氈,所以,推動這一技術和行業的發展和興起。"元朝政府中設有制氈的專門機構,工匠達數千人,制造氈房,地毯和各類不同花色品種的氈,據記載有入藥白氈、剪絨花氈、脫羅氈、半入白礬氈、無礬百戰、雀毛氈、半青紅芽氈、紅氈、染青氈、白襪站、白氈胎、回回兼容站、白厚氈等十三種之多。""覆蓋在煙囪上的毛氈他們飾以各種各樣的美麗圖畫。在門口,他們也懸掛繡著多種顏色的圖案的毛氈;他們把著色的毛氈縫在其他毛氈上,制成葡萄藤、樹、鳥、獸等各種圖案"。
